
我睡前有個老習慣,喜歡讀些閒書。
近來讀幾本書,《世說新語》、《太平廣記》、《儒學第三期的前景問題》、《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》等。前二者屬於文言文,後二者屬於白話文。之所以挑選這幾部書作為床頭讀物,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考量。「世說」其實一直以來都想要看熟的,但,由於前一陣子繫於論文,無暇他顧。這幾日趁著找工作的空檔,得以偷閒,作一書蠹。
「太平廣記」是一部宋代的類書,有好幾冊,由於當時的人認為此書無補於世道,後來就流傳不廣了。所以,此書在宋代是不流行的,要遲至明代才有人注意。我現在還在讀第一冊,其中多是神仙變化之事,讀來還算有味。但是第一冊有好幾卷的內容都取自「神仙傳」,既無俾於教化,文學價值也不高。我甚至懷疑「神仙傳」的作者,不會超過兩人,因為筆調太相近,變化不多,措辭也比較無味。雖說如此,也有不出自神仙傳的文章,披沙亦可以揀金,試看以下引文:
黃安,代郡人也。為代郡卒。云:「卑猥不獲,處人間執鞭。」推荊(明抄本、陳校本「推」作「懷」。荊下有「而」字。)讀書,畫地以計數,一夕地成池。時人謂安舌耕。年可八十餘,強視若童子。常服朱砂,舉體皆赤,冬不著衣。坐一龜,廣長三尺。時人問:「此龜有幾年矣?」曰:「昔伏羲始造網罟,得此龜以授吾,其龜背已平矣。此蟲畏日月之光,二千年則一出頭,我生,此蟲已五出頭矣。」行則負龜而趨,世人謂:「安,万歲矣!」(出《洞冥記》)
我來作個重點翻譯:「有個叫做黃安的人,在代郡這個地方作低層差役。因為他的長官說:「長得那麼醜,去人間當車伕就好了。」於是,黃安就在代郡當了車伕。黃安喜歡讀書,駕車的時候也時常把鞭子放在一邊,專心閱讀。平日讀書時,則一邊讀書一邊在地上書寫。由於黃安讀書勤奮,有一天他畫地書寫的地方,竟然已經成了一個小小的凹槽,像小池子一般的。所以當時的人都給他起了一個外號,叫:『安舌耕』。黃安到了八十多歲的時候,外貌看起來卻跟小孩子沒兩樣。黃安常常服食硃砂,所以全身紅通通,冬天也不穿衣服。黃安的坐騎是一隻大烏龜,龜背的寬度大概就有九十公分。當時就有好事者問黃安說:『你的這隻烏龜年紀多大啦?』黃安答道:『伏羲之前教人作漁網的時候,打撈到這隻烏龜,後來他把烏龜送給我,現在龜背都已經磨平了。這隻烏龜怕光,兩千年才伸出頭一次,我初生之後到現在為止,他的頭已經伸出有五次之多。』黃安走路時則背著烏龜。當時的人就據此猜測,說:『黃安,應該至少有一萬歲了吧』。」 這個故事出自「洞冥記」,算是一篇簡單的小品文章,文字簡潔生動,文學價值不低。比起那些神仙傳裡的文章,許多人為了求仙使盡一切伎倆,看了令人不知所云。此外,神仙傳的行文變化少,結構的安排上也太囉唆,有時候只是為了強調神仙的法術高強,而花去太多篇幅。再者,若就一篇文章來看,神仙傳裡的文章大抵是描寫一些人昇仙的事蹟,結構鬆散,讀來無味。相對的,前面這篇文章,雖然篇幅短,但是讀之有味,其味雋永。依我個人粗淺的看法,這篇小文讀來之所以雋永的原因,乃是因為黃安雖然是個「異人」,但他有「人間性」。他喜歡讀書,平淡寡欲,雖然長官不喜歡他,但他還是活得很自在。再者,他有一個正當工作,一個正當嗜好,一隻寵物,人間性完整。其中結合一些傳說故事,和一些奇異的元素(伏羲與烏龜),點綴整篇文章的神秘性。讓他的神秘有了人間的基礎,神秘因此更加鞏固,讀來更有滋味。反觀神仙傳裡的人物,大多脫離社會現實,描寫仙人事蹟,讀來枯索。
近來讀幾本書,《世說新語》、《太平廣記》、《儒學第三期的前景問題》、《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》等。前二者屬於文言文,後二者屬於白話文。之所以挑選這幾部書作為床頭讀物,並沒有什麼特別的考量。「世說」其實一直以來都想要看熟的,但,由於前一陣子繫於論文,無暇他顧。這幾日趁著找工作的空檔,得以偷閒,作一書蠹。
「太平廣記」是一部宋代的類書,有好幾冊,由於當時的人認為此書無補於世道,後來就流傳不廣了。所以,此書在宋代是不流行的,要遲至明代才有人注意。我現在還在讀第一冊,其中多是神仙變化之事,讀來還算有味。但是第一冊有好幾卷的內容都取自「神仙傳」,既無俾於教化,文學價值也不高。我甚至懷疑「神仙傳」的作者,不會超過兩人,因為筆調太相近,變化不多,措辭也比較無味。雖說如此,也有不出自神仙傳的文章,披沙亦可以揀金,試看以下引文:
黃安,代郡人也。為代郡卒。云:「卑猥不獲,處人間執鞭。」推荊(明抄本、陳校本「推」作「懷」。荊下有「而」字。)讀書,畫地以計數,一夕地成池。時人謂安舌耕。年可八十餘,強視若童子。常服朱砂,舉體皆赤,冬不著衣。坐一龜,廣長三尺。時人問:「此龜有幾年矣?」曰:「昔伏羲始造網罟,得此龜以授吾,其龜背已平矣。此蟲畏日月之光,二千年則一出頭,我生,此蟲已五出頭矣。」行則負龜而趨,世人謂:「安,万歲矣!」(出《洞冥記》)
我來作個重點翻譯:「有個叫做黃安的人,在代郡這個地方作低層差役。因為他的長官說:「長得那麼醜,去人間當車伕就好了。」於是,黃安就在代郡當了車伕。黃安喜歡讀書,駕車的時候也時常把鞭子放在一邊,專心閱讀。平日讀書時,則一邊讀書一邊在地上書寫。由於黃安讀書勤奮,有一天他畫地書寫的地方,竟然已經成了一個小小的凹槽,像小池子一般的。所以當時的人都給他起了一個外號,叫:『安舌耕』。黃安到了八十多歲的時候,外貌看起來卻跟小孩子沒兩樣。黃安常常服食硃砂,所以全身紅通通,冬天也不穿衣服。黃安的坐騎是一隻大烏龜,龜背的寬度大概就有九十公分。當時就有好事者問黃安說:『你的這隻烏龜年紀多大啦?』黃安答道:『伏羲之前教人作漁網的時候,打撈到這隻烏龜,後來他把烏龜送給我,現在龜背都已經磨平了。這隻烏龜怕光,兩千年才伸出頭一次,我初生之後到現在為止,他的頭已經伸出有五次之多。』黃安走路時則背著烏龜。當時的人就據此猜測,說:『黃安,應該至少有一萬歲了吧』。」 這個故事出自「洞冥記」,算是一篇簡單的小品文章,文字簡潔生動,文學價值不低。比起那些神仙傳裡的文章,許多人為了求仙使盡一切伎倆,看了令人不知所云。此外,神仙傳的行文變化少,結構的安排上也太囉唆,有時候只是為了強調神仙的法術高強,而花去太多篇幅。再者,若就一篇文章來看,神仙傳裡的文章大抵是描寫一些人昇仙的事蹟,結構鬆散,讀來無味。相對的,前面這篇文章,雖然篇幅短,但是讀之有味,其味雋永。依我個人粗淺的看法,這篇小文讀來之所以雋永的原因,乃是因為黃安雖然是個「異人」,但他有「人間性」。他喜歡讀書,平淡寡欲,雖然長官不喜歡他,但他還是活得很自在。再者,他有一個正當工作,一個正當嗜好,一隻寵物,人間性完整。其中結合一些傳說故事,和一些奇異的元素(伏羲與烏龜),點綴整篇文章的神秘性。讓他的神秘有了人間的基礎,神秘因此更加鞏固,讀來更有滋味。反觀神仙傳裡的人物,大多脫離社會現實,描寫仙人事蹟,讀來枯索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