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

關於幸福的想像


〔圖片顯示的是一枚巨大的天燈,尺寸比一般天燈大上幾十倍〕
去年,就在料峭春寒空氣中,我與一位大學同學開著車,往平溪的山上跑。到達某一個定點,再換「天燈接駁公車」上山,一年一度,這大概是平溪最熱鬧的時節。
那時,同學尚未交女朋友,工作之暇則找我一起瞎鬼混。他平日其實沒有看什麼天燈的雅興,想來是因為悶得慌了,便找我一起去透透氣。
平溪是一個小小的山城,說是城,其實是鎮,幾縷低矮的平房,以及空盪的街道。不過今天不同,平溪在元宵的這天,由於放天燈傳統的緣故,大約所有北台灣的人都聚集到這裡來了。
天燈,聽說可以許願,至於為什麼,我並沒有進一步研究。願望通常是人們對於幸福的想像,而對幸福的定義人人不同。大約,我的朋友這次對巨型天燈許了個「早日有伴」的願望吧,就在不久以後,他就交到一個女友了。
今天,依例的去上李明輝老師的:康德「道德底形上學」的課程。即使是哲學,其實幸福概念依舊是簡單的,即是:在一般人心中,那個對於美好的生活的想像。但,千古難解的習題是,即使一個最有道德的人,他所得到的幸福,卻通常與他的德性不成配比。即使連康德這個大哲學家,也只能說:一個有德者,他不一定有福,但是他「配得幸福」。
這個問題,縈繞在我心中,久久不能釋懷。
我總覺得,儒家可以講出某一種特殊的德福關係,這一種德福關係是一種「分析關係」,而不是「綜合關係」。如果你願意無條件的作一個好人,你必然會得到幸福,你的心會以超越的力量,轉化周遭的物質,許你一個幸福。這是一種宗教層次的事,但是,其中有極為深奧的義理。
從這一刻相信開始,幸福就開始了。
參考讀物,牟宗三:《圓善論》(台北:台灣學生書局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