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23日 星期六

盧武鉉之死


那段時間實在是太累了,也讓很多人受累了。我連書也看不進去。不要抱怨我。生與死沒有區別,將我火葬吧。在村子裡給我立一個小石碑。〔……〕真的很對不起我的兒子、女兒還有所有支持我的人。本想退任後在鄉村度過餘生,沒想到不能如願,真是遺憾。雖然在金錢這方面,出現了很多批評我的聲音,但我可以說是清清白白的。在遙遠的未來,歷史會給我一個公正的評價。

五月二十三日,這是韓國前任總統盧武鉉的部份遺書。
今晨,起床閱讀網路新聞,看到了這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,殊為浩嘆。我對盧武鉉不熟,只知道他是一個韓國前任總統,李明博接任他的位子。他在李明博繼任之後,醜聞纏身,狀況有點像是我們的阿扁一家。
前幾天才看到新聞,指出盧武鉉發表公開聲明:請韓國民眾拋棄他。我想,這或許是他「認罪」的心路跡證吧。由於受不了早年理想中的那個自我的譴責,一個在政壇打滾幾十年的人,竟然選擇自我了斷。一個典型的東方士大夫心靈的終結方式,這種古典,甚至比所謂的武士道精神,更令人震撼。
反觀受到西方政治思潮影響—由其那種扒糞抹黑下三濫思維—的台灣政壇,真是相去何啻天壤。一個人在政壇上打滾,免不了受到異化,一個早年熱情理想的心靈,也有可能因為巨大利益的誘惑,而失足。我想,盧武鉉是一個典型的例子,阿扁或許在最低程度上,也可以算吧。(雖然很多人會不同意)但,今天我們不談阿扁,我們談盧武鉉。
我們不談盧武鉉究竟如何帶領韓國演出「出埃及記」,雖然在台灣,這種宗教型態的神聖象徵,常被拿來比擬政壇的醜陋荒謬劇。但,從盧武鉉被韓國司法機關起訴之後,我們看到他強烈的自尊心與其可能因一時「失足」所犯下的貪污罪行的心路歷程之間,形成極大程度的內在緊張性。這種緊張性底下的心靈模型,事實上是建立在韓國深厚的古典儒家文化傳統。
我們知道,滿清政府入侵中國稱帝之後,韓國人選擇不向滿清稱臣。韓國人的記年:明朝崇禎的年號,從滿清入關之後,便從此變成「崇禎後紀元」。這種堅硬而毫不妥協的個性,除了固有的民族性之外,當然得自於韓國自宋明以後所浸潤的儒家傳統。就算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,我們可以看到韓國人對於儒家文化的致力保存與發揚。那個最有名的自稱是朱子學者「李退溪」,甚至登上韓國紙幣的肖像之列。 政治問題本來就籠罩著一層煙霧,而這煙霧需要歷史之手緩緩的去撩開他。我不知道盧武鉉是否清白,但,一個願意以死來換取榮譽的人,我們還有什麼能苛責他的呢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